close

images (3)0.jpg

「經營管理」並沒有太多複雜的意義,說來說去,就是企業讓雇員們去做該做的、必要做的,而背後動機不論是什麼,總有個清楚的目標,比方說營利、公益、社會價值、市場領先、普及率與市占率等。

驅策公司前進的動力,正是公司的使命、精神、願景,分成短程、中程、長程計畫,個別是三年、五年、十年,在符合以上條件之下,公司所設定出來的方向、方針,會成為公司內部各部門的目標,而公司則是走在總目標之上,所有人齊心齊力向著同一目標邁進,建立起同類型的認同價值觀。

只不過大多數的企業過度玩弄管理工具,像是 KPI(關鍵績效指標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)、6 Sigma(六標準差 Six Sigma)、BSC(平衡計分卡 The Balanced ScoreCard)等,最後眼睜睜忽略了自己創造企業所想賦予的「靈魂」跟「生命」。

下載20.jpg

「經營管理」中,多數人最常落入的陷阱

企業如人一樣,是由一群具有靈魂生命的人所組成,

一間沒有靈魂的公司,就像充滿匠氣、僅有技術的工匠一般,即便擁有再高超的技巧,商品銷售至市場依然難以取得認同。

會這樣,是因為故事說的不夠、溝通不到位,也因此沒有中心主軸。

目標亂了,方向變了,走向也開始搖晃,到底要員工們如何看待自己及公司的未來?我想,這就是經營管理中,多數人最常落入的陷阱。

 

經營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,也必須思考「如何打動內部的同仁們一起」往目標前進,然後給予每個人參與完成目標的使命感,接著就像連鎖效應一樣,一傳十、十傳百,士氣鬥志自然會有所提升。

但現實是,企業常碰到「延命」的問題,只好不斷為了眼前的狀況進行救災。久了後,人們忘記自己是誰,忘記為什麼要來公司,公司也忘記為什麼當初需要他們。

images (3).jpg

每個經營者成立公司一定有目的,背後代表的是自己的使命、精神、願景、價值觀甚至是文化,這些組合起來,是一個讓外界想與企業溝通的 DNA。絕不可輕易忽略靈魂的質量,如果連靈魂都沒有,那又要這空殼般的軀體跟外界如何互動?

企業經營的價值與主軸,不單單只是系統制度化的管理,更重要的「溝通」。那股帶著靈魂般傳遞的意義直達每個人的心中,才能將零散的員工,變成整齊劃一、對外同仇敵愾的超級部隊。否則員工各過各的,又哪來所謂的「同心協力」呢?

 

連員工都照顧不好,公司憑什麼賺錢?

一位與我關係不錯的朋友,也是一間經營公司有起色的執行長,跟我分享一個經營的觀念。

這段觀念很有道理,也點出了現在大多數經營者所缺少的「良心」。過去看過如此多的經營管理書籍,大多都是談論經營方面的技巧,鮮少有提到企業之於社會與員工、還有家庭之間的關係,我朋友的這席話,讓我有了一番深刻的感受。

這位執行長說:「當我開公司的時候,許許多多的事情都斤斤計較,不論是大錢小錢,我每分每毫都會跟員工還有會計等人算的清清楚楚。不是我怕他們浪費,而是因為公司的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口上。」

「直到有一天岳母跟我說:『你開公司就是要有本事可以照顧員工。一位員工到你公司上班,後面代表著是一個家庭、是一份可以求全家溫飽的收入。如果你沒有本事照顧員工,沒有辦法讓他們的家人安心,那代表著你是位失敗的經營者。你連讓人求溫飽的能力都沒有,遑論開公司還要別人對你盡心盡力的付出。』」

他道出了一段很重要的心態:

員工屬於公司資產的一部分,既然是資產那就必須懂得愛惜與愛護。

今天員工選擇了一間公司,理由百百種,但唯一不變的則是過生活、討生活。一間公司的經營者沒有辦法給員工穩定的生活,那意味著公司本身就是病態百出,因此也不難推論公司距離獲利還有一段蠻長的距離。

 

images (4).jpg

管理的落實,是做到讓員工能「自主管理」

大多數的經營者只顧自己眼前的利益與局勢,忽略了過去創立公司的目的,更甚者認為員工全部都只是被呼來喚去的佣人,對這些員工不投以心思以及了解,誇張的連員工姓什麼都不知道的經營者大有人在。這些都是經營的缺失、管理的不足,連員工都照顧不了,那又有什麼理由能把公司照顧的茁壯?

向心力看的是全體一條心,一起為了同一個目標一個未來而奮戰,不是一堆指標跟數字。當企業淪落到這種情況,就是進入極度惡性循環裡,好人才進不來,市場對公司的風評越來越差,經營者無法有效與員工創造雙贏,終究也是走上失敗之路。

這就跟太極的圖形一樣,公司與員工相扣在一起。公司給予員工發展的舞台,並且讓員工獲得妥善的照顧,在良好的體制與管理之下,員工盡心盡力為企業付出,同時也獲得該得到的回饋,才有辦法成就正向循環的公司文化。

 

管理的落實,應該是做到讓員工能「自主管理」,而不是在被命令與要求的狀況下做到「人為管理」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ThothSe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